茶裏王北茶之旅 – 福源茶廠瞭解製茶
結束了美味的大江屋客家菜行程,我們驅車來到了福源茶廠,這是下午的重頭戲,主要是參觀大型的的茶葉工廠,並且瞭解茶葉採收下來以後所有製作茶葉的流程。
由茶廠的年輕小主人來親自介紹福源茶廠。小主人有叮嚀,大家雖然可以盡情的拍照,不過要小心,有些器具是很燙的,一掌放上去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首先是瞭解福源茶廠的歷史。我整理牆上的故事如下:福源茶廠於民國初年成立(日據時代),初期是以種植茶葉為主,後來祖父認為經商比務農要有發展,逐漸轉變成向茶農收購茶葉然後轉賣給洋行商社進行加工出口。這個時期因為電力不足,多半都是採用人工作業。台灣光復後,從上海引進了炒菁綠茶的技術,福源茶廠在民國38年正式成立,當時人數不到15人。之後除了紅茶銷往日本外,綠茶則大量銷往北非一帶,使得台灣茶葉進入空前的榮景,福源茶廠也在此時進入量產的高峰,年產量超過一百萬公斤。
聽聞這段歷史,讓我覺得福源茶廠不但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寫歷史的一份子,很是感動,尤其是看到廠內的一磚一瓦,充滿了濃濃的古早風情,彷彿有一種走入時光隧道之感,讓我十分珍惜眼前所見的每一景。
接著是大致按照製茶的順序來參觀。整個製茶的順序是茶菁→萎凋→炒菁→揉捻→乾燥→撿茶,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從茶農那邊收成的茶葉,若需要發酵則可能有日光曝曬發酵或室內發酵等動作,是為了讓茶葉釋放出兒茶素類,只是這部分我們無法參與到。隨著發酵時間的長短與發酵程度的不同,將來就會變成不同的茶葉,例如不發酵的可能就會變成綠茶,而輕度發酵的則變為包種茶,重度發酵的則變成東方美人,完全發酵的則製作成紅茶。
接著這些茶葉會經過一樓的輸送帶,運往二樓,不過此時剛好沒有茶葉往上送,所以輸送帶空空如也:
茶葉堆積在二樓鋪的滿地都是,為的是讓茶葉散熱降溫,阻止進一步的發酵:
降溫好的茶葉由人工剷入輸送帶,準備進去炒菁:
運送的高高的然後滑下來進入鍋爐裡去翻炒,這就是炒菁,目的是要破壞酵素以阻止發酵,並且可以減少茶葉中的水分:
大鍋爐的另外一頭就是炒菁完成的茶葉,不斷的滾出:
炒菁完的茶葉丟入這些機器進行揉捻,揉捻的目的是讓茶葉看起來捲的細細的,一方面這樣子外觀好看體積也小,二方面在揉捻的過程中會將部分組織細胞破壞,使其汁液溢出後附著在茶葉表面,將來沖泡時就會容易釋出。
揉捻完的茶葉送到此處進行乾燥:
乾燥完的茶葉送到此處落下,算是已經完成整個製茶作業,最後一步「撿茶」後封裝包起來即可:
在聊解整個製茶作業以後,福源茶場安排我們一個可以動手參與「揉捻」的活動。剛才有看過揉捻是以機器作業,不過早期並沒有機器時是用人工的方式來處理,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來體驗以前的人是怎麼進行「揉捻」的。
準備一張白布,然後把炒菁過的茶葉包入:
包好,坐在板凳上:
用大腿當側面支撐,然後不斷的滾動擠壓這個球,使其越滾越小、越擠越小,茶葉的體積才會縮小且變好看:
打開來就變成這樣…
事實上這需要反覆相當多次來擠壓才能完成揉捻的動作,所以是非常辛苦的勞力工作。瞭解方法後就是讓大家都來揉捻看看:
看照片可能不太瞭解是怎麼一回事吧!我有把製茶的步驟以及這個人工揉捻的過程剪接成一段影片,前半段可以幫助瞭解機械製茶的動態過程,後半段則是人工揉捻的方式,這樣應該就很清楚囉!
來到福源茶廠活動的尾聲,大小主人們帶我們到辦公室閒話家常兼泡茶,這裡不但可以喝到最新鮮的茶葉所泡製的茶水,還能夠聽到許多和茶葉有關的歷史、知識、產業興衰。
順便推薦一下,福源茶廠有罕見的炭焙茶瓜子,瓜子很大一顆,帶有茶香,絕對不同於平常吃到的瓜子,大家一吃就上癮,很多人都自掏腰包買回去,我們就買了四包… 😛
最後發給我們一人一份紀念茶葉帶回家:
雖然是小小一罐,也能充分感受到整個活動安排的用心與貼心,不但有吃有拿,還能帶著滿滿的回憶與豐富的茶葉知識回家,真的是挺不錯的,所以還蠻推薦這個北茶之旅。最後不免俗的當然要感謝茶裏王的安排,讓我們在這個活動中瞭解到茶裏王的茶葉原料是如此的用心又富有歷史文化,以後我去超商買飲料時會選擇茶裏王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喝得放心嘛!
找碴?找茶?你眼夠明手夠快嗎?
快來參加茶裏王 找茶王遊戲
有機會抽易遊網北茶行程
一人中獎、二人同行,一起體驗北茶傳奇!http://www.teastyle.com.tw/sp/2011kingoftea_game/
福源茶廠
桃園縣龍潭鄉竹窩子42
(03)479-2533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隨裕而安的”桃園”地圖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