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AGO GoSafe TPMS 藍芽 & 700 胎外式胎壓偵測器開箱


其實這兩年來我一直在關心汽車的胎壓偵測器(TPMS,Tire-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我覺得這對行車安全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間接的也影響到乘坐的品質與舒適度,所以持續的在關注相關的產品。市面上最大宗的應該是屬於 ORO 這個品牌的胎壓偵測器,衍生出來的有好幾款,有獨立顯示螢幕的,有整合到後視鏡的,好像也有看過整合到導航機裡面的。但有鑑於我車上的電子配備已經太多,有的朋友一上車看到我前面一堆的螢幕會說:你是在開飛機嗎?我自己也是真的覺得夠多了,不想要再增添設備了,所以一直鎖定能夠用手機監看的胎壓偵測器。

去年六月我注意到台灣有一家公司 http://www.tirehawk.com/ 推出了用手機監看汽車胎壓的 APP,但一直沒辦法於市面上買到對應的胎壓偵測器。今年開始,這家公司的產品被包裝成他牌於市面上出現,我已經相當的有興趣,但近日看到 Papago 推出非常類似(我想應該也是來自 TireHawk 的技術合作吧?APP 介面極像!)的胎壓偵測器,不同之處是以藍芽的方式來與手機做溝通,而非以往的 WiFi 無線網路。我覺得這個還蠻吸引我的,因為使用 WiFi 來連線,有可能在監看胎壓時會造成與 Internet 的網路通訊中斷,這不是我想要的狀況,而藍芽通訊就無此問題,手機一定可以同時連網也能同時取得胎壓數據,所以牙一咬就刷下去買了。

這一盒體積並不大,打開來就看到四個胎壓傳感器,以及接收器:

把裡面所有的東西拿出來看是這樣,包括了四個電池、說明書、四個防盜螺絲與對應的小板手、接收器的固定雙面膠、車充點煙座轉 USB 5V 2.1A 輸出:

胎壓傳感器上有標示 L1 L2 R1 R2 分別就是表示前後左右輪的安裝位置。出廠時已經對應好了,不用另外設定。如果日後有對調輪胎,記得要把傳感器也換好位置。

只要把胎壓偵測器鎖在輪胎的氣嘴上就可以,對一般車主來說是真的非常簡單的,不用仰賴車行。不過寫到這邊就一定要提醒,使用胎外式胎壓偵測器,氣嘴建議要換成金屬的,我目前也是一般的橡皮氣嘴,會擇日去輪胎行做更換,所以看來還是要跑一趟車行才行 XD (2013.12.30 補充)

這個則是接收器,負責接受來自四個胎壓傳感器的 433Mhz 訊號到此,然後轉成藍芽訊號與手機或其他裝置做溝通。接收器本身是以 USB 的方式供電運作,背後標示需要 5V 1A 的電壓電流。

手機下載安裝好 Papago GoSafe TPMS 的 APP 後,安裝電池到標示為 L1 的傳感器上,很快的手機上就出現數值了:

在家裡玩了一下,還沒裝到輪胎上,所以胎壓值均為 0,手機也會一直發出警告聲:

這是我實際安裝在自家車上的樣子,因為有車庫,我也不想造成自己打氣的麻煩,所以就沒有安裝防盜螺絲了。

我不喜歡看到車內一堆的電線,也不想讓接收器暴露在外,所以按照習慣,我還是把接收器藏到手套箱後面的空間去了,那邊真是我的車內電器變壓器集中營啊~導航、行車記錄器、手機座架充電等都在這邊,現在又多一個 Papago GoSafe TPMS 的接收器了。丟在手套箱以後發現了一個小問題,因為這裡是偏向車子的右前方,所以距離最遠的左後方那個感知器的訊號,總是最晚才會出現在手機上。把車門打開或搖下車窗都有助於提早讓訊號出現。當然按照說明書的指示是要將接收器放在車子的正中央這附近,那就無此問題,是我龜毛不想看到接收器才造成自己的小問題。

這是剛裝上去時所偵測到的胎壓數值,天氣這麼冷,胎壓低了一點點的感覺:

我車上備有能夠設定指定胎壓後自動打氣的美國百工 Black & Decker 打氣機 ASI200,是想要打前 36psi 後面 34psi 這樣的胎壓(這是橫濱 Yokohama V551 輪胎建議的數值)。然後我注意到安裝感知器時,在快要鎖緊前會有一點點漏氣的狀況,所以我設定打氣機針對前輪打 37psi 後輪打 35psi,這樣我把傳感器裝上去時漏了一點點氣沒關係,大概會降到我要的胎壓吧。

但可能是自動打氣機偵測到的胎壓與 Papago GoSafe 偵測的胎壓之間有誤差,我設定前輪要打到 37.5psi,最後把氣嘴裝上去變成是 35psi,調整來調整去乾脆打成這樣了:

前面 35psi 後面 33psi 看起來也不錯。

繞出去開了一下,前輪的溫度其實沒有什麼變化,但胎壓上升到 36psi 了,可能我原本 35psi 時就很接近 36psi 了吧。

因為我的導航機是 Garmin 3595,本身也是一部 Android 系統,且有藍芽功能,所以我也可以把 Papago GoSafe TPMS 這套 APP 安裝在 Garmin 3595 上正常使用:

注意:Garmin 3595 雖然有藍芽功能,但是藍芽配對的功能被精簡成只能與手機和音響類產品做配對,需下載其他藍芽輔助配對 APP 來協助 Garmin 3595 與 Papago GoSafe TPMS 做配對,之後就可以正常使用。

只是目前這套 APP 還不支援橫向顯示,切過來時強迫垂直顯示,不夠完美,但使用上是完全正常的。

此 APP 每次啟動時除了要選擇車種外,每次都還會問是哪一個藍芽裝置:

我覺得實在是沒有必要每次都問一遍啊!這應該要做成可以記錄起來才對。

感覺上硬體是成熟了,但是對應的 Android APP 還不夠成熟。

Apple iPad / iPhone / iOS 版的 Papago GoSafe

(2014.02.09 補充此段)

分享一下搭配 Apple iOS 的裝置來使用時的狀況。正所謂老機不死,都已經 2014 年了,我拿出 2009 年推出上市的 iPhone 3GS,作業系統更新至 3GS 能用的最後一版 iOS 6.0 後,可以正常使用,參考畫面如下:

如果 Papago GoSafe APP 已經開啟後,才發動車子,那麼 iPhone 會出現這樣的提示訊息,這個比 Android 版要親切多了。

而搭配最新的 iPad mini Retina 當然也是沒有問題:

我注意到,iOS 版的 Papago GoSafe 在藍芽配對成功以後,每次進入 GoSafe 畫面不會像是 Android 那樣還要從一堆藍芽裝置裡面選一次,iOS 的就是自動會去使用 Papago GoSafe 那個藍芽裝置,這個設計顯然比 Android 版的要正確方便多了。

安裝金屬氣嘴

雖然胎外式胎壓偵測器已經盡量做到輕量化,可是比起原本的塑膠橡皮氣嘴蓋來說還是重了很多,當輪胎高速旋轉時,會因為慣性造成橡皮氣嘴的拉扯,久了可能會變形造成漏氣,所以即使胎外式胎壓偵測器的安裝是很簡單,但為了長期使用,還是跑一趟輪胎行吧。我選擇了網路上口碑不錯,且離自家很近的樺永輪胎進行氣嘴的更換。

我去的這天,店內有兩種金屬氣嘴,一般金屬與鍛造氣嘴,鍛造的比較貴,重量也比較輕,我就選擇鍛造這種了。本來老闆娘說含工帶料加上輪胎平衡是 1000 元,但老闆看了我的輪胎說 215/50/R17 是扁平胎,比較難拆,要 1400 元。我心理想說你們都用拆胎機在做,是有什麼差別嗎?算了,不想計較這種事情,就這麼做吧。以下看圖說故事。

用拆胎機將胎皮與輪圈分離:

剩下輪圈了,金屬氣嘴是要安裝在這邊,要把原本的橡皮氣嘴換掉:

上下對鎖到緊:

金屬氣嘴安裝好了:

另一個角度來看金屬氣嘴的內與外,胎皮裝上去以後就看不到內部的部分了:

既然我是已經要裝胎外式胎壓偵測器,所以這時候就把胎壓偵測器鎖上去,然後上平衡機測量,補上鉛塊在金屬氣嘴的對面那一側,藉此平衡輪胎的重量:

旋轉測量平衡中… 四個輪胎都比照辦理:

這就是安裝好金屬氣嘴的模樣了:

比起原本的橡皮氣嘴可以任意彎折一點角度,金屬氣嘴就是牢牢的固定在那邊,完全不會動。

倒是有個小插曲,安裝完以後開回家,卻發現右前輪的氣嘴是鬆動的,馬上又開回樺永輪胎請他們處理。他們很訝異竟然沒有裝好,頻頻向我道歉,除了將右前輪拆下重新安裝一次之外,也有檢查另外三輪是否都有安裝好並以肥皂水檢測過,我還聽到員工口中的學長在唸他們這批學徒說:「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是團隊的問題」,這讓我覺得樺永輪胎行內部的教育訓練還是挺有模有樣的,至少資深的員工能講出這種話,而不是死命的去找出到底是誰負責安裝我的右前輪,這樣的態度很積極正面。

心得

目前初步使用,優點就不說了,顯而易見,但是覺得有以下的缺點:

  • 比起許多附上專用顯示幕的胎壓偵測器已經降到四千元左右,這種不附上螢幕卻要高達近七千元的售價,顯然不合理且偏貴。我能理解開發成本要回收的道理,我也是基於不想要車內再多一個螢幕所以才購買此設備,但就製造成本來說,實在是不應該比有附上專用螢幕的機種貴上數千元,希望能夠盡快降價。
  • 胎外式胎壓偵測器最好換上金屬氣嘴,這是一筆額外的費用,再加上本身售價高昂,其實對車主來說真的是要很有愛才會入手的產品。
  • GoSafe TPMS APP 不支援橫向顯示模式,但 TireHawk 的 APP 卻可以。
  • 看不懂 APP 中的「ID學習」這個功能是做什麼用的,說明書沒有講得很清楚,且產品一開箱後,四顆傳感器就可以與傳送器做連線,無須額外的設定手續,所以實在是不曉得此功能是做什麼用的。
  • APP 啟動時還要自己去點一下汽車的圖案才會進入偵測模式,且每次都要自己選擇是哪一個藍芽裝置,我覺得是多餘的動作,其他機車與機踏三輪車模式根本用不到啊?我知道這是 Papago 針對同一車主可能有多輛車需同時使用的情況下所做的安排,但畢竟這樣的人不多,應該簡化 APP 的進入方式,像是可以記錄起來,下次就直接進入汽車模式或其他模式就好,車主若有需要則可以清除此記錄,或成為是一個選項。
  • 此 APP 的 Google Android 版目前沒有背景運作的功能,一旦切換到其他 APP 或回到手機主頁,此 APP 就停止運作。如此一來就不適合做為可以長時間監控胎壓的工具。我覺得這一件事情比上一個缺點更應該被重視並且盡快修正,畢竟這個是胎壓偵測器最重要的特性,APP 應該設計成一旦啟用就是背景運作,像是 Android 的狀態列也可以出現圖式提醒目前有此 APP 在運作中,並且要做到不受切換到其他 APP 或關螢幕等影響,一定要在 APP 內選擇 離開/Quit 才是真正的結束作業。
  • 而且從其他 Android APP 畫面切換回 GoSafe TPMS APP 時,幾乎都會造成此 GoSafe TPMS APP 的錯誤而停止運作。iOS 版的無此問題。
  • 建議:除了 APP 啟用後立即進入監視模式外,像是包括自動啟動藍芽也可以做成是選項,不用每一次都問車主;Android 版的藍芽裝置也應該記錄起來,不要每一次都問一次車主,這是多餘的動作,應該像 iOS 版那樣才是對的。結束 APP 時也可以自動關閉藍芽為選項,或根據啟用 APP 時藍芽是否已經存在來做為結束 APP 時要不要自動關閉藍芽的依據,這些都可以作為選項。

我會繼續補充這一篇 Papago GoSafe TPMS 胎壓偵測器的文章,像是實際上路長跑一陣子後的胎壓變化等,若有什麼觀察上的心得會再補充進來。

不妨看一下 Papago 官方的介紹影片,能夠更清楚的瞭解到這套胎壓偵測系統是怎麼安裝與運作:

2014.02.27 補充:換成 TPMS 700

其實這是令人捶胸頓足的事情,沒想到 PAPAGO 又出了一套 TPMS 700 的胎壓偵測套件,標榜可以與 P1 Pro / P2 Pro 等自家的行車記錄器結合,我剛好就有 P2 Pro 啊!看我之前的結論就知道其實我對 Papago TPMS 藍芽的手機 APP 並不是很滿意,但既然能夠整合到 P2 Pro 行車記錄器上,一開機就等於全程監控,這樣不但更好用而且也沒有多出一個螢幕來,比使用手機更棒了啊!所以忍痛又換成 TPMS 700 這個套件了,以下簡單開箱,看圖說故事:

盒子其實不大,打開來就看到四個胎壓偵測器。與藍芽版的不同,700 這個套件用 1 2 3 4 來表示位置,分別是從左前、右前、右後、左後輪的位置,也就是從左前輪開始順時鐘繞一圈的順序。

胎壓偵測器轉開來是這樣,類似藍芽版。

盒內的東西全部就是這些,包括防盜螺帽與工具,還有一個雙面膠布,用來固定接收器用的。

這個就是接收器,把 P2 Pro 的電源先插入此處,再串接回 P2 Pro 行車記錄器本體,就完成供電與訊號連接了。

而 P2 Pro 也要先更新成今年 1 月推出的 firmware 才會支援胎壓偵測功能:

如果沒有串接 TPMS 700 的接收器的話,「行車安全」這裡不會出現這兩項與胎壓偵測有關的選項。

順便比較一下藍芽版與 700 型的胎壓偵測器外觀吧!

藍芽版的胎壓偵測器在鎖緊氣嘴前會有短暫時間造成一點漏氣的現象,但是 700 型的這種胎壓偵測器不管是鎖上去還是要拿下來,都聽不到漏氣的聲音,這樣應該是比較好的設計吧?從不容易造成鎖緊前的漏氣看來,700 型的胎壓偵測器應該比較好哩!

胎壓偵測的畫面就是這樣囉!比藍芽版好一點的地方是在於有顯示小數點一位數,藍芽版的不管是 Android 還是 Apple iOS 版都是整數值的壓力數字。

我是用自己的 3M 雙面膠布把接收器貼在這裡:

700 型開箱完畢。





本格在舊網址時代的 Facebook 讚或留言





1 Response

  1. JasonH表示:

    Home Safari Safari 9537.53 iOS iOS 7.0.4

    寫的太詳細了~謝謝!超級滅火的,因為有用過orange p409,還是覺得那個好用。 (moon w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love)  (hahaha)  (please!)  (shocked)  (sad)  (oh no!)  (super angry)  (hee)  (moon grin)  (oops)  (moon wink)  (content)  (gasp!)  (blue)  (nom nom)  (ah...)  (at last!)  (haha)  (sparkling eyes)  (kiss me)  (tongue out)  (frozen)  (cony kiss)  (hmph)  (brr)  (half dead)  (sharp)  (panic)  (doze off)  (aww)  (argh!)  (hello)  (eh?!)  (goodnight)